close
標題:

中國歷朝次序

發問:

簡單講出中國歷朝次序、統冶中原的年分及多少年。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周朝 前1046年 - 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 前475年 - 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7年十月 西楚 前206年二月 - 前203年十二月 漢朝 前202年 - 220年 西漢 前202年二月 - 8年十二月 新朝 9年 - 23年 東漢 25年 - 220年 三國 220年 - 280年 曹魏 220年 - 265年 蜀漢 221年 - 263年 孫吳 222年 - 280年 晉朝 265年 - 420年 西晉 265年 - 316年 東晉 317年 - 420年 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漢前趙 304年 - 329年 成漢 304年 - 347年 前涼 314年 - 376年 後趙 319年 - 351年 前燕 337年 - 370年 前秦 351年 - 394年 後秦 384年 - 417年 後燕 384年 - 407年 西秦 385年 - 431年 後涼 386年 - 403年 南涼 397年 - 414年 南燕 398年 - 410年 西涼 400年 - 421年 夏 407年 - 431年 北燕 407年 - 436年 北涼 397年 - 439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南朝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南朝齊 479年 - 502年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南朝陳 557年 - 589年 北朝439年 - 581年 北魏 386年 - 534年 東魏 534年 - 550年 北齊 550年 - 577年 西魏 535年 - 556年 北周 557年 - 581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唐朝(武周前) 618年 - 690年 武周(南周) 690年 - 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 - 907年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後梁 907年 - 923年 後唐 923年 - 936年 後晉 936年 - 946年 後漢 947年 - 950年 後周 951年 - 960年 十國(902年 - 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楚國(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吳國(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北宋 960年 - 1127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遼 947年 - 1125年 西遼 1132年 - 1218年 西夏 1038年 - 1227年 金 1115年 - 1234年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清朝 1636年 - 1912年 中國 1912年 - 中華民國 1912年 - 中華民國 1912年 - 1949年 中華民國(台灣、澎湖、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 1949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1949年-

其他解答: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周朝 :前1046年 - 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 戰國 :前475年 - 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7年十月 西楚 :前206年二月 - 前203年十二月 漢朝 :前202年 - 220年 西漢 :前202年二月 - 8年十二月 新朝 :9年 - 23年 東漢 :25年 - 220年 三國 :220年 - 280年 三國 : 曹魏: 220年 - 265年 蜀漢 :221年 - 263年 孫吳 :222年 - 280年 晉朝 :265年 - 420年 晉朝 : 西晉 :265年 - 316年 東晉 :317年 - 420年 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十六國: 漢前趙 :304年 - 329年 成漢 :304年 - 347年 前涼 :314年 - 376年 後趙 :319年 - 351年 前燕 :337年 - 370年 前秦:351年 - 394年 後秦:384年 - 417年 後燕:384年 - 407年 西秦:385年 - 431年 後涼: 386年 - 403年 南涼:397年 - 414年 南燕 :398年 - 410年 西涼 :400年 - 421年 夏 :407年 - 431年 北燕: 407年 - 436年 北涼 :397年 - 439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南朝 :420年 - 581年 南朝 :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南朝齊 :479年 - 502年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南朝陳 :557年 - 589年 北朝:439年 - 581年 北魏 :386年 - 534年 東魏 :534年 - 550年 北齊 :550年 - 577年 西魏 :535年 - 556年 北周 :557年 - 581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唐朝(武周前):618年 - 690年 武周(南周):690年 - 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 - 907年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五代 : 後梁:907年 - 923年 後唐:923年 - 936年 後晉:936年 - 946年 後漢:947年 - 950年 後周:951年 - 960年 十國:(902年 - 979年) 十國: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楚國:(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吳國:(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 :960年 - 1279年 宋: 北宋: 960年 - 1127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遼朝: 947年 - 1125年 西遼 :1132年 - 1218年 西夏 :1038年 - 1227年 金 朝:1115年 - 1234年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清朝:: 1636年 - 1912年 中華民國 :1912年 -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國歷史朝代 夏 BC 2100 - BC 1600 商 BC 1600 - BC 1066 周 西周 BC 1066 - BC 771 東周 BC 770 - BC 256 春秋時代 BC 722 - BC 481 戰國時代 BC 403 - BC 221 秦 BC 221 - BC 206 漢 西漢 BC 206 - 23 東漢 25 - 220 三國 魏 220 - 265 蜀 221 - 263 吳 222 - 280 西晉 265 - 316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317 - 420 十六國 304 - 439 南朝 宋 420 - 479 齊 479 - 502 梁 502 - 557 陳 557 - 589 北朝 北魏 386 - 534 東魏 534 - 550 北齊 550 - 577 西魏 535 - 557 北周 557 - 581 隋 581 - 618 唐 618 - 907 五代十國 後梁 907 - 923 後唐 923 - 936 後晉 936 - 946 後漢 947 - 950 後周 951 - 960 十國 902 - 979 宋 北宋 960 - 1127 南宋 1127 - 1279 遼 907 - 1125 西夏 1032 - 1227 金 1115 - 1234 元 1279 - 1368 明 1368 - 1644 清 1644 - 1911 各朝代名稱的來歷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禹舜,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稱是由什麼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居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具體說: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部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穀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都長安,後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甯(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文化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 夏 商 西周 周 春秋 东周 战国 秦 西汉 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西晋 晋 十六国 东晋 南北朝 隋 唐 (另见武周) 五代十国 北宋 宋 辽 (西辽) 南宋 金 西夏 元 明 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中华民国 (见台湾问题) 中国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指居于“天下”(世界)中心的中原地带,近代以来,“中国”一词成为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概念。一般而言,“中国”: 从历史的角度,是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开始,经历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朝代和政权的连贯历史的整体。 从地理的角度,是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约13亿)、面积排行第三的国家。 从民族的角度,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了苗、壮、满、蒙、藏、回、维等数十个以上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整体(按照目前中国大陆的官方说法,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从政治/行政的角度,目前包括两个互不隶属的政体: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 长城 目录 [隐藏] 1 词源 1.1 “中国”一词的演变 1.1.1 “国” 1.1.2 “中国” 1.2 中国的其它称呼 1.3 外语中的“中国” 2 历史 2.1 史前时期 2.2 古代中国 2.2.1 传说时代 2.2.2 先秦 2.2.3 秦汉 2.2.4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5 隋唐五代 2.2.6 宋元明清 2.3 近代中国 3 地理 3.1 中国疆域之流变 3.2 自然地理 3.3 人文地理 4 人口 4.1 民族 5 经济 6 科技 7 科学 7.1 数学 7.2 物理学 7.3 天文学 7.4 建筑 7.5 医药 8 文化 8.1 文字 8.2 文学 8.3 绘画 8.4 音乐 8.5 饮食 8.6 服饰 8.7 教育 8.8 节日 9 社会 10 宗教 11 政治 11.1 古代中国政治 11.2 近代中国政治 11.3 当前中国政治 11.3.1 一个或两个中国 11.4 军事与外交 12 参见 13 注释 14 外部链接 词源 “中国”一词的用法多种多样,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性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一词的演变 “中国”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指居于“天下”(古人对世界的称谓)中心的中原地带,在近代以来,特别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一词始成为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法律和政治概念。 “国” 古代汉语中的“国”不等同于现代的“国家”。 “国”最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所居住的筑城的地方(及周边近郊),更远统治的地方称“野”,“国”对天子可指京畿(jī;ㄐㄧ),如:“国人暴动”。当然诸侯方面也可以使用“国”。如:(卫)懿公好养鹤,鹤有禄位,狄人入侵,“国人不出战”,招致灭国。(参考来源)因此,就是要加“中”来修饰“国”才能明确地表示“京畿”的含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政权的直接统治范围不断扩大,至春秋“国野”已逐渐不分,原先称“野”的地方也能称“国”了,“国”指代的范围就这样逐渐扩大。随着兼并更加剧烈,进而秦统一各国,“国”的概念开始趋向于“地方”、“地带”,如“北国”、“南国”、“水乡泽国”、“雪国”。 “国”也被用来抽象地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政权和人民,如:“治世不一道,便国(有利于国)不必法古。”(《商君书》),这种用法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国家”一词。 “中国” “中”的意思即为“内部”、“中央”;“中”之一字要查部首“丨”部,上下相通的意思,很显然,“中”代表的是定位的标准点,任何人都是以自己为立足点,然后分出上下与四方;古代中国人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相信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由上可见,“中国”一词在古代,首先是一地域概念。 但是,当中国强大时,中国因无挑战者,所看到的只是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天子(或皇帝),因此,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概念,并不明显,反而隐晦。 然而,当中国衰弱时,尤其是遭到外力挑战侵扰之时,因为涉及到内外之分,中外之别,中国一词,反而凸显出来,疆界也随著显露出来,天子(或皇帝)的代表性,也呈现出来。 自战国时期以来约两千年间,“中国”(等于“中土”、“中原”)在地理上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由于“中国”(中原)地区的王朝建立之时间最早,经济与技术的水平远较“四夷”为高,华夏文化也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是所谓礼仪之邦;战国策(赵二)将“中国”的实际内容说得极为详尽:“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所以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侵入,“中国”一词逐渐拥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义。 战国时期的中国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称谓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是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以来,在国际上的主流认知中,“中国”逐渐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尽管中华民国政府继续存在并有效管辖台湾岛、澎湖和福建的金门、连江等地区|||||一、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籃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70萬至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生活。 約5000至7000年前 河姆渡、半坡、姜寨母系氏族社會。 約4000至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社會。 約 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夏期建立。 二、商 (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1世紀 商湯滅夏,商期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盤庚遷殷。 三、西周 (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I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武王伐紂,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共和元年,中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I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四、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O年 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公元前633年 晉、楚城濮之戰。 公元前551年 孔子誕生。 五、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 三家分晉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2年 秦、趙長平之戰。 六、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法度和文字。 公元前213年 焚書阬儒。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7年 鉅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 楚漢戰爭。 七、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54年 七國之亂。 公元前140年 漢武帝即位。 公元前138年、前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33年 昭君出塞。 公元8年 王莽篡漢,改國號新。 公元17、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八、東漢(公元25年到220年) 公元25年 東漢建立。 公元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戰。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 九、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十、西晉(265年到3l6年)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280年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291年至306年 八王之亂 3I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滅亡。 十一、東晉 (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十二、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南朝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548年 侯景之亂。 十三、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期結束。 605年 隋朝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十四、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6年 玄武門之變。 627至649年 貞觀之治。 690年 武則天改唐為周。 713至741年 開元盛世。 755至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至884年 唐末民變。王仙芝、黃巢起義。 十五、五代十國(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十六、北宋 (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圖分裂局面。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完顏質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1127年 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十七、南宋 (1127年到I276年) 1127年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I234年 蒙古滅金。 十八、元(1271年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299年 馬可波羅來華。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起義。 十九、明(1368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明軍攻佔大都,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49年 土木堡之變。 1405至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民變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攻佔北京,明亡。 二十、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1年 康熙即位。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1年 平定三藩之亂。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22年 雍正即位。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729年 成立軍機處。 1735年 乾隆即位。 二十一、清(近代部份)(1840到1911年)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至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美 「望廈條約」、 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二十一、清(近代部份)(1840到1911年)續 1851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至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 天津條約」、中英「天 津條約」及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 「北京條約」簽訂。 1861年 總理衙門建立。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開始。 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世紀60至90年代 洋務運動。 1883至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 興中會成立。 1894至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外國展開瓜分中國狂潮。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同盟會成立。 1911年 辛亥革命 二十二、現代部份(1911年至1976年)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4年 日本藉口對德宣戰,侵佔山東。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東京成立。 1915年 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約》,袁世凱恢復帝制,護國運動開始。 1917年 廣州軍政府成立,護法運動開始。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年 北洋軍閥混戰。 1921年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孫中山就任廣州非常大總統。 1922年 廣州陳炯明叛亂,孫中山離廣州到上海。 1924年 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聯俄容共;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成立。 1925年 孫中山逝世。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建立國民革命軍。 1926年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1927年 寧漢分裂。寧漢復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中國共產黨南昌起事。 1928年 濟南「五三」慘案;東北易幟,北伐成功,南北統一。 1930年 中原大戰。蔣介石打敗閻錫山軍和馮玉祥軍。 1931年 萬寶山事件;九一八事變。 1932年 一二八事變;偽滿州國成立。A9A3995907B431A4
arrow
arrow

    xhwmjv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