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標題:
東漢事件簡介
發問:
▼▼▼▼▼▼▼▼▼▼▼▼▼▼▼▼▼▼▼▼▼▼▼▼▼▼▼▼▼▼-----------------可不可以簡介一下以下事件-------------------一.東漢的戚宦相爭1.戚宦政治產生的背景2.戚宦相爭二.東漢的衰亡1.黨錮之禍2.黃巾之亂3.州牧割據三.三國鼎立與覆亡1.三雄並起2.赤璧之戰與三國鼎立3.三國覆亡四.西晉的政局與覆亡1.西晉初期政局2.西晉覆亡五.東晉偏安1.東晉建立2.淝水之戰3.東晉滅亡六.南北朝對峙1.南北朝分合2.南北統一3.民族的融合-----------------------可不可以簡介一下--... 顯示更多 ▼▼▼▼▼▼▼▼▼▼▼▼▼▼▼▼▼▼▼▼▼▼▼▼▼▼▼▼▼▼ -----------------可不可以簡介一下以下事件------------------- 一.東漢的戚宦相爭 1.戚宦政治產生的背景 2.戚宦相爭 二.東漢的衰亡 1.黨錮之禍 2.黃巾之亂 3.州牧割據 三.三國鼎立與覆亡 1.三雄並起 2.赤璧之戰與三國鼎立 3.三國覆亡 四.西晉的政局與覆亡 1.西晉初期政局 2.西晉覆亡 五.東晉偏安 1.東晉建立 2.淝水之戰 3.東晉滅亡 六.南北朝對峙 1.南北朝分合 2.南北統一 3.民族的融合 -----------------------可不可以簡介一下--------------------- 東漢有什麼重要人物 三國有什麼重要人物 西晉有什麼重要人物 東晉有什麼重要人物 南北朝有什麼重要人物 有什麼重要地圖 這6個朝代發生什麼重要事 ▲▲▲▲▲▲▲▲▲▲▲▲▲▲▲▲▲▲▲▲▲▲▲▲▲▲▲▲▲▲
最佳解答:
東漢前期,東漢政府很重視興修水利。明帝時,王景負責治理黃河,使黃河 下游兩岸被淹的几十個縣的土地又成了良田。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是這一時 期生產上的一項重要進步。當時的南陽太守杜詩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 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風箱,鼓風冶鐵,制造農器。 經過七八十年的時間,東漢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無知, 中央政權實際上控制在外戚、宦官手中, 使得東漢后期的統治異常腐朽黑暗。 那時候,可以用錢買官做,這些花錢做官的人上任后,拼命搜刮,不顧人民 的死活。廣大的農民無衣無食。 各地農民不斷起來反抗,東漢的統治處于危機之中。 河北人張角見民不聊生,創立了宗教組織“太平道”。十多年間,黃河中下 游和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有几十萬人參加了太平道。張角把這些人按地 區組織起來。 張角號召農民起來,推翻東漢統治。 184年二月,起義開始了。起義軍將士頭裹黃色頭巾,稱作“黃巾軍”。 黃巾起義是一次有准備、有組織的農民起義。 由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瓦解了。 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為爭奪地盤,各個割據一方的軍 事集團相互混戰,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死亡流徙。 圖片參考:http://big5.cgan.net/english/china-art/big/history/caocao.gif 黃河中下游的袁紹和曹操,在戰爭中逐漸發展成為北方兩個對立的強大軍事 集團。 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紹的10多萬大軍在官渡進行決戰。 袁紹兵多糧足,輕敵自傲。曹操兵精能干,指揮得當。 曹操親率5000名精兵插入敵后,焚毀袁紹的全部軍梁。 官渡前線的袁軍聞訊大亂,張惶失措,紛紛潰退。曹操乘勝追擊,殲滅袁軍 七萬多人。袁紹只帶800多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此后几年,曹操統一了北方。 曹操在北方活動的時候,孫策孫權兄弟在江東建立統治,劉備在荊州站住腳 跟。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打天下。 諸葛亮建議他聯孫抗曹,劉備接受了他的意見。劉備和孫權結成了聯盟。 208年,為了統一全國,曹操帶領大軍向南方發起了進攻。 曹操迅速占領荊州的部分地區,收編了荊州的水軍,擁有兵力20多萬人。 劉備派諸葛亮見孫權,要求聯合抵抗曹軍。孫權派周瑜率軍前往,與劉軍會 合。這樣,孫劉聯軍不足5萬人在赤壁一帶與曹操大軍夾江布陣對峙。 曹軍雖然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不習水戰,水軍實力不如孫、劉聯軍。 雙方剛一交戰,曹操就因為軍中發生疫病,退往長江北岸。 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軍。曹軍損失在半數以上。曹操帶領殘部逃回北方。 赤壁之戰以后,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 劉備占據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和整個四川。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 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圖片參考:http://big5.cgan.net/english/china-art/big/history/sanguo.jpg 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漸衰落。 諸葛亮死后,蜀帝劉禪無能,朝政混亂。263年,魏出兵滅蜀。 265年,魏國權臣司馬炎廢魏自立,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280年,西晉派兵滅吳,統一南北。 西晉的統一是短暫的。晉惠帝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爭奪皇權的斗爭,勞動 人民大量破產逃亡,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政府的怨恨,打起了反晉的旗號。 劉淵死后,匈奴兵攻占西晉都城洛陽。 316年,匈奴兵攻占長安,俘虜了西晉皇帝。西晉統治結束。 西晉時期,西部和北部邊境地區,生活著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 他們原來是中國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的游牧民族。 自東漢開始,他們陸續內遷。他們居住在今甘肅、陝西、山西以至河北、遼 寧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 .
其他解答:
呢個可能可以幫到你 http://hkyahoo.web4.dnssky.com/yahoo.com.hk/hk/auction/1118037410|||||walter, 又碰番你了, 不要理new個d小人, 雖我都好唔喜歡佢, (勁炸我d問題, 傻傻地), 但算啦!!! 答番題目: 1. 東漢外戚宦官相爭的原因: 東漢光武中興,跟著二帝亦有「明章之治」,但自和帝以後,外戚宦官交替專政,朝政漸壞,終至覆亡。戚宦相爭的原因,有以下數端: 1. 外戚亂政 從西漢起,君主多任外戚為輔,漢武帝雄才大略,獨攬事權,重用內朝的尚書,削弱外朝的丞相權力,更以外戚任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及至光武帝,不信任外朝三公,而事歸內朝的尚書台,外朝的相權轉趨低落,其後,外戚往往憑藉充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而獲得權柄,外戚勢力愈盛。 2. 宦官得勢 漢武帝晚年,以宦官主持中書,典尚書奏章,後逐漸用事,光武中興,宮中悉用閹人,於是宦官得掌中常侍、黃門令等內朝要職,具審察尚書台的權力,易於參預內朝決策,而因三公權力被削,外朝失卻制衡力量,宦官遂得以掌權弄政。 3. 君主年幼 東漢自和帝起,君主大多短壽,新君年幼繼位,少者如殤帝僅三個月,長者如桓帝十五,無力親政,常由母后臨朝聽政,援引父兄輔政,形成外戚專政之局。 4. 君主奪權 及君主長大,不堪外戚專政,為求親政,而其時朝中大臣多為外戚控制,君主乃依靠身邊心腹宦官剷除外戚,奪回政權,於是又形成宦官擅權之局,後另一年幼新君繼位,新外戚又重掌政權,遂於宦官循環爭權擅政。 總的來說,東漢從和帝到質帝期間,外戚權力較重,桓帝即位以後,宦官爭得優勢,兩者反覆鬥爭百年之久,直至東漢衰亡。 ~~~~~~~~~~~~~~~~~~~~~~~~~~~~~~~~~~~~~~~~~~~ 2. 戚宦相爭與東漢衰亡的關係\戚宦相爭的影響: 東漢自和帝始,君主多幼弱無能,外戚宦官相爭,交替執政,以致政治腐敗,促成東漢之滅亡。以下分析戚宦相爭,與東漢衰亡的關係: 1. 混亂朝政 外戚與宦官相爭,交替擅權,無論那方得勢,皆任用親信排斥異己,擾亂朝政,尤其宦官大多無德、無才之輩,種下東漢衰亡的禍根。 2. 引起黨禍 在戚宦相爭的過程中,正直的朝臣與太學生起而批評,形成清議,桓帝時宦官得勢,清議矛頭直指宦官,後宦官遂大肆報復,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忠良盡去動搖國本。 3. 激起民變 外戚與宦官輪流控制朝政,結黨營私,橫徵暴歛,殘害百姓,民皆怨憤,終引致漢末大規模的黃巾之亂,國家元氣大傷。 4. 招致覆亡 少帝時宦官勢力仍盛,外戚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密謀令涼州牧董卓進京,盡誅宦官,惟東漢本巳元氣大傷,董卓乃乘機入京,專權廢少帝,立獻帝,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名存實亡。 東漢政局除初期外,一直陷於戚宦交替專權之中,延連80多年直至東漢衰亡。 ~~~~~~~~~~~~~~~~~~~~~~~~~~~~~~~~~~~~~~~~~~~ 3. 東漢黨錮之禍的背景(成因): 東漢自和帝起,外戚宦官相繼亂政,部分正直之士大為不滿,批評朝政,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現析述其背景成因如下: 1. 崇尚氣節 東漢光武弘揚儒學,獎勵氣節,一般士人大都崇尚名節,在朝在野均能敢言直諫,指斥奸佞,議論朝政,品評人物,士林中逐漸形成清議之風。 2. 學生議政 東漢中後期,京師太學生增至三萬餘人,目睹戚宦相爭,國事日非,深為激憤,乃放言議政,與朝中正直大臣及在野名士互通聲氣,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勢力,使太學成為議政中心。 3. 宦官弄權 漢末桓靈兩朝,宦官弄權,政治黑暗,朝野清議直指宦官,宦官不滿其批評,乃倚仗本身權勢,大興黨獄,造成黨錮之禍。 桓靈兩朝,先後發生兩次大規模的黨錮之禍,二十餘年間摧折很多有節氣的士人,宦官的擅政局面達至高峰。 ~~~~~~~~~~~~~~~~~~~~~~~~~~~~~~~~~~~~~~~~~~~ 4. 東漢黨錮之禍的經過: 東漢自和帝起,外戚宦官相繼亂政,部分正直之士大為不滿,批評朝政終,釀成兩次黨錮之禍。現析述其經過如下: 第一次黨錮之禍 1. 東漢桓帝時,宦官的權勢到達了頂點,他們把持朝政為非作歹,引起部分正直士大夫的不滿,太尉陳藩,司隸校尉李膺,聯合以郭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主持清議,批評朝政,對宦官專權進行猛烈抨擊。 2. 延熹九年(166年) ,李膺依法捕殺與宦官勾結、教子殺人的方士張成,宦官單超乘機指使張成弟子牢脩,誣告李膺等人蓄養太學游士,結為朋黨誹謗朝政。 3. 桓帝遂下令逮捕李膺及名士范滂等200餘人下獄,陳藩亦因上諫而被免職,後得外戚竇武幫助,黨人終倖免於難,放歸田里,禁錮終身(奪去任官權利),此乃第一次黨錮之禍。A9A3995996B435E3
留言列表